晨雾缭绕的秦岭南麓,参叶上的露珠折射出微光。7月时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留坝参乡振兴服务团”的师生们,踏入了素有“秦巴药谷”美誉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开启了一场关于西洋参产业生态转型的深度调研。从现代化的中药展馆到标准化的生产车间,从活跃的电商直播间到生机盎然的林下参田,他们在这里触摸着一株“小人参”如何成长为富民强县“大产业”的强劲脉搏。
党委定盘星 政企合奏振兴曲
留坝的西洋参产业振兴,源于一张精准擘画的蓝图。近年来,面对国家严守耕地红线的“硬约束”,留坝县委、县政府精准识变、科学应变,将挑战视为产业升级的契机,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创新推行“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成功在林下经济中为西洋参产业开辟出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兴旺的“非粮化”新赛道。
蓝图绘就,龙头汇聚。昔日深山里的“苦药材”,在创意与科技的交融中焕发新生——滋养身心的西洋参蜂蜜、醇厚悠长的“英雄神仙”功能酒、引领护肤新潮的西洋参面膜……这些源自秦岭腹地的“新国潮”,正借力电商翅膀,飞入万千消费者的现代生活。
科技作引擎 破解产业“痛点”
鲜参储存与运输曾是产业发展的“痛点”。在留坝中药产业创新研究院,学子们了解到,当地企业已成功攻关“仿生态西洋参保鲜技术”,一举破解难题,让留坝的鲜活参品得以跨越山海,香飘市场。从党委政府擘画蓝图,到龙头企业深耕落地,再到实验室科技强力赋能,留坝用一条清晰、高效、闭环的产业链条有力证明:一片叶子、一根山参,足以唤醒一方山水,富裕一方百姓。
青春有智慧 “土办法”里寻“新标准”
“我们这儿的老办法,是在参地边上撒点玉米,让老鼠吃了,它就不去祸害金贵的西洋参了。”在漩滩村的种植基地,村支书向西农学子们介绍着这传承已久的乡土智慧。这堂生动的“田野课”,让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他们的任务,正是要为这些宝贵的“土办法”寻找到科学的“表达方式”。
“乡土智慧是几代人实践的结晶,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用科学仪器去‘翻译’它。”团队负责人张浩然介绍,他们将携带专业的土壤检测仪、光照计等设备,对不同地块的环境指标进行系统性数据采集,目标是形成一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留坝林下西洋参生态种植实践图谱》。
“比如‘玉米防鼠法’,其背后是生态学原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计算,为农户提供一个最优的投放量和投放点的建议,让传统智慧插上科技的翅膀。”团队指导老师刘景玲教授说。这种“科学数据”与“乡土经验”的深度融合,正是确保最终形成的“实践图谱”既有科学高度,又能接地气、被农户接受的关键。
“从前西洋参是深山救命药,如今是百姓养生宝,未来更要成为乡亲们的致富‘金参’!”研究院负责人指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参田,话语中充满笃定。秦岭深处的“土特产”,正依托科技之翼与市场之手,完成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华丽跨越,一个以“参”为媒、活力无限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在秦巴腹地徐徐铺展。
编辑:段屈雨
审核:贾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