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2024年12月23日至2025年3月26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孔德志、于善杰、白雪晗、王佳玉和霍佳琪等5名丝绸之路农业国际合作专项生赴巴基斯坦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联合培训与学术交流。日前,他们已圆满完成相关学习交流活动内容返回位于杨凌的校园。此次活动由我校和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及拉瓦尔品第干旱农业大学联合发起,依托丝绸之路生物健康农业产业联盟和中巴生物健康农业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生物资源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跨国企业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设集团)农业基地,旨在为“一带一路”农业高质量发展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到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伊始,该硕士访学团在伊斯兰堡受到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穆赫塔尔·艾哈迈德教授的接见。穆赫塔尔·艾哈迈德强调说明学生联合培养与学术伙伴关系在加强两国双边合作的重要性。访学团还访问了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以及真纳大学植物园和中巴农业生物资源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受到了真纳大学校长尼亚兹·艾哈迈德·阿赫塔尔的接见,并就访学安排进行了详细交流。
在巴基斯坦三个月培训访学交流,以巴基斯坦真纳大学、拉瓦尔品第干旱农业大学为主要平台,开展了涵盖微生物技术、精准农业、气候变化等领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在真纳大学,学生们掌握了植物标本制作、生物炭和生物肥料制作、霉菌接种技术等无菌操作规范、可持续性土壤管理技术以及英文论文写作,并参与气候行动专题报告会,深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拉瓦尔品第干旱农业大学,访学团队系统学习了分子生物学与化学分类技术在生物肥料开发中的应用,以及保护性农业技术在雨养区的实践案例,并实地参观水土检测实验室与中巴现代农业与节水技术研发中心,见证了滴灌技术、耐旱作物育种等中国农业科技在巴基斯坦的示范应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讲座、研讨会、实地考察等。
本次访学特别设置了无人机精准农业技术培训,学生们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操演练,掌握了多光谱数据采集、飞行路线规划等技能,并获颁结业证书。实地参观了中巴生物健康农业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巴基斯坦马乔尔农场,该农场专注于种植油料作物-油菜、芝麻和蔬菜-辣椒以及葡萄、桃子、橄榄等多种作物,展示了现代生物健康农业技术如何提高产量和保护环境。通过了解农场如何通过精准农业技术优化种植过程,包括使用GPS和传感器来精确管理灌溉和智能化喷雾施肥,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场采用了多种生物健康农业技术,如生物健康土壤培育、纳米复合材料和生物肥料、生物多样性与免疫、生物覆盖以及生物动力农业和保护性耕作,以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例如,通过种植覆盖作物和减少耕作的技术以及利用动物粪便和纳米复合材料制作生物肥料,农场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农场还采用水资源保护技术,如滴灌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应对干旱条件。该农场是巴基斯坦可持续农业实践的典范,通过参观近距离接触巴基斯坦农业生产过程,深入了解了巴基斯坦现代农业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
此外,访学团还走访了伊斯兰堡通信卫星大学、拉瓦尔品第女子大学等其他学校,参观了巴基斯坦纪念碑、巴基斯坦自然历史博物馆,深入了解当地历史与生态环境,在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中巴青年友谊。在巴基斯坦的日常生活中,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尝试学习乌尔都语,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参加了多场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深入了解了巴基斯坦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通过参观巴基斯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巴基斯坦纪念碑、当地婚礼以及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品尝当地的美食和特色饮品,对巴基斯坦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在巴基斯坦学习交流期间,参与了当地学生的团建,学生表演节目,也邀请中国访学生展示自己。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学者,共同学习、生活和合作,分享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经验。还参加了多次学术报告,与当地学者进行友好交流。
总之,巴基斯坦三个月的访学之旅让中国访学生在学术、文化与个人成长方面收获颇丰,是中国访学生人生中一段极为宝贵的时光,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在个人成长和文化理解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学术上,深入研究了巴基斯坦的农业技术、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及生态保护措施,通过与当地学者和专家的交流,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在文化层面,亲身感受了巴基斯坦的热情好客与丰富的文化传统,参与了当地的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增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此外,还学会了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与合作,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巴基斯坦的访学经历这段经历让大家更加自信、开放,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大家纷纷表示,将带着这份成长与收获,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这些交流与合作不仅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还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联合培训交流项目由巴基斯坦真纳大学穆什塔克·艾哈迈德教授和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丝绸之路生物健康农业产业联盟理事长张立新教授牵头发起,旨在促进研究生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合作,通过此次合作,建立了“国内试验示范田(企业研发中心)+海外示范园(国际合作平台)”的多元化实践平台,通过参与中巴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探索出可复制的“国内外结合+校企协同+科研反哺教学”的丝绸之路生物健康农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西农模式”。通过跨学科重构、国际化协同和产教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教育“窄口径、弱实践、缺国际视野”的痛点,为“一带一路”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形成了可复制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范式。
编辑:陈悦
审核: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