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5年招聘公告

       发布日期:2022-07-08   浏览次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生命科学学院由原西北农业大学基础科学系、西北林学院基础课部、西北植物研究所(部分)、西北农业大学仪器测试中心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可上溯至1934年建校之初。学院拥有一支规模适中、结构较为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形成多个由国家级人才领衔的、富有活力的多学科交叉教学-研究团队。现有在编教职工185名,专任教师137人,教授48名,副教授58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校级人才项目计划入选者21人。校级金牌教师2人、优秀教师3人、优秀导师5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生命科学学院建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自设)、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7个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2002年获批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全国33个同类基地之一。

生物学学科聚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等基础生物学问题,形成了植物发育与逆境生物学、功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以及中药材资源与利用等4个特色学科方向。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有力支撑学校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0.1‰。

学院设有生物技术系、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4个教学系(中心)与党政综合办公室,涵盖了8个教学研究室/课程组。拥有陕西省农业与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旱区生物质能研究中心、微生物研究中心、生物信息研究中心、高性能计算平台及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基础支撑平台。建成了以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各类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多学科集群协同育人平台。

现诚邀海内外有志之士加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心筑梦,共创辉煌!

理科楼.JPG

一、高层次人才招聘

(一)基本条件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品德高尚,师德师风良好,遵纪守法,治学严谨,身心健康,具有博士学位,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符合学院学科发展需求。

(二)研究方向

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前沿领域,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命现象本质、农业发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包括植物逆境生物学、微生物组学与环境生态、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动物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

(三)引进类型及具体要求

1.杰出人才

(1)在本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2)在本领域具有公认的学术地位,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战略科学家;

(3)瞄准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学科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眼光,具备开拓本领域国际学术前沿的能力。

2.领军人才

(1)A1岗位:重点引进在本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大原创性、标志性学术成果,或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在本领域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且具备担任学科带头人能力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2)A2岗位:重点引进在本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大标志性学术成果,或在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具有冲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实力的海内外学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3)B类岗位(B1岗、B2岗):重点引进在本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具有冲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潜力的海内外学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综合评估后确定具体岗位。

3.青年拔尖人才

(1)A1岗位:重点引进在本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性学术成果,具备担任青年学术带头人能力的一流青年科技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42周岁。

(2)A2岗位:重点引进具有2年及以上全职科研工作经历,近五年取得突出学术成果,具有冲击一流青年科技人才实力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国内应聘者一般应具有主持国家级项目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38周岁。

(3)B类岗位(B1岗、B2岗):重点引进具有2年及以上全职科研工作经历,近五年取得高质量学术成果,具有冲击一流科技青年人才潜力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国内应聘者一般应具有主持国家级项目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综合评估后确定具体岗位。

4.创新团队

(1)在本领域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团队带头人至少达到领军人才水平;

(3)具有明确可行的研究目标和发展规划;

(3)团队骨干成员稳定,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

(四)相关待遇

1.实行长聘制,为各类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一事一议。

2.提供满足科研需求的经费支持和实验办公条件。

3.按照学校相关政策单列研究生招生指标。

4.提供全产权住房和安家费。

5.按照学校相关政策妥善安排配偶工作,解决子女入托入学(学校附属幼儿园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就读小学为省级示范小学,附属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学)


我爱生命.JPG


二、教师招聘

(一)2025年岗位需求

1.微生物学学科:有土壤学或微生物学专业学习背景的博士毕业生或者博士后;

2.生物信息学学科:有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生物统计等相关专业学习背景的博士毕业生或者博士后;

3.植物学学科: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次生代谢研究领域,有植物学相关专业学习经历的博士毕业生或者博士后;

4.细胞生物学学科:有植物逆境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学习背景,从事过小麦等大作物细胞分子机制研究、作物复杂性状数据挖掘与解析等方面研究的博士毕业生或者博士后。

(二)招聘基本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

2.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恪守学术道德,无违规违纪、违反师德师风和学术不端等行为。

3.在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博士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熟悉相关领域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具有良好的科研水平和发展潜力。

4.身心健康,年龄一般要求3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

5.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并全职来校工作。

(三)聘用方式

1.拟聘教师一般实行预聘制,预聘期为三年;聘期考核合格转为长聘。

2.业务水平达到学校直聘副高职称要求,且按程序被聘为副教授的博士(博士后),实行长聘制,设立三年考核期。

(四)薪酬待遇

1.薪资

(1)实行预聘制的博士(博士后),基础年薪为17万元,并享受绩效奖励。

(2)实行长聘制的博士(博士后),按岗聘用,以岗定薪。

2.科研启动经费

自然科学类博士(博士后)科研启动经费不低于20万元。

3.住房保障

(1)首个聘期考核合格的预聘制讲师和三年考核期合格的长聘制新进教师,学校提供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或价值相当的购房补贴。

(2)在校工作满10年,且年度及聘期考核合格者,住房产权归个人。

4.其他

(1)享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含职业年金)、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福利待遇。

(2)提供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


学院侧楼图.JPG

三、博士后招聘

(一)2025年岗位需求

1.生物信息学、植物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组学测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向;

2.植物学相关专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方向;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分子植物病理方向;

4.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学、发酵工程、微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方向;

5.环境微生物、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相关等方向;

6.植物学或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植物逆境方向;

7.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方向;

8.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专业,植物次生代谢方向;

9.农学、作物学、生物学相关方向。

(二)招聘基本条件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学术成果突出,有较大发展潜力;

3.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

4.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5.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三)岗位设置及薪酬待遇

1.类别与薪资

(1)特别资助博士后:年薪不低于33万元(税前);

(2)重点资助博士后:年薪不低于22万元(税前);

(3)一般资助博士后:年薪不低于15万元(税前)。

2.配套支持

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资助者,学校将在国家资助基础上按学校资助标准给予相应配套资助。

3.生活保障

(1)学校提供周转房,对学校暂时无法解决住房者,为其提供住房补贴;

(2)按照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社保有关规定,享受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待遇;

(3)提供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学校附属幼儿园为省级示范幼儿园,就读的小学为省级示范小学,附属中学为省级示范中学。

4.职业发展

(1)在站期间可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申请参加职称评审。

(2)在站期间表现优异的博士后,出站后可按相应程序优先补充到学校教师队伍。

(3)符合学校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入选条件的,出站后可申报该计划相应岗位。

四、应聘方式

请将个人详细简历(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学习经历、主要工作经历、研究方向及内容、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等),以“应聘类型-姓名-联系方式”的形式命名,发送至学院联系人邮箱。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老师

电话:+86-29-87092262

传真:+86-29-87092262

邮箱:smxy@nwafu.edu.cn

网址:https://sm.nwafu.edu.cn